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银保监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问实录
发布时间:2019-07-17

周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银保监会,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国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工作的媒体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回答大家提问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工作的有关情况。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银保监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力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银行业保险业总体运行稳健,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具体来讲:

           

 一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得到持续提升。最为重要的是金融业端正了发展的指导思想,回归本源,牢记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银行保险机构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大力支持稳增长。充分调动信贷、债券、股权、保险等资金,保证融资的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多亿元,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达到6200多亿元。同时,优化供给结构,培育增强经济新动能。加大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投放,重点满足制造业和消费升级的融资需求。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拓展科创企业融资渠道。特别是下了大力气在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作了大量的工作。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今年前5月五大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了0.65个百分点。最近,金融稳定理事会作出了评价,认为中国在亚太地区小微企业贷款增长的速度居于首位,不良贷款率保持很低的水平。

            

二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积极进展。按照党中央要求,坚持“监管姓监”,敢于斗争,敢于担责,敢于碰硬,坚决整治市场乱象,加大处罚力度。两年多来共罚没60多亿元,超过前十年处罚总和,处罚了违规人员8000多人次,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我们的监管、责任的到位来倒逼银行保险机构落实自己的主体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经过各方面努力,目前高风险机构风险逐步化解,非法集资大要案正在有序处置,网络借贷风险压降成效比较明显。网贷机构数量比2018年初下降57%。坚定不移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两年多来,大力压降层层嵌套、结构复杂、自我循环高风险金融资产13.74万亿元,有力遏制金融脱实向虚。同时我们大力铲除信用风险产生的土壤。两年来,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4万亿元,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拨备覆盖率超过175%,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较好水平。可以这样讲,抵御风险的“弹药”是充足的。金融风险已经从发散状态逐步转向收敛,总体可控。

            

三是金融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转变发展方式,彻底扭转注重规模和速度而轻视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完善公司治理,强化激励和约束,大力发展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机构,鼓励开发差异化、定制化产品服务。在扩大金融业开放方面,去年我们出台了15项举措,今年又推出了12条新措施,这将有力地吸引更多高质量的境外金融机构到中国来投资兴业。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银行业保险业工作还存在很多差距和不足。俗话说,想明白、说明白,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做明白上。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持续走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            


谢谢大家!下面请梁涛同志介绍一下保险业的情况。

  

            

梁涛:

大家下午好,刚才周亮同志已经就银行保险运行情况作了一个全面的介绍。我在这里仅就保险业治乱象、补短板的工作情况作补充介绍。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保险机构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也出现了盲目扩张和乱象。乱象集中表现在公司治理薄弱、违规资金运用、产品创新不当、销售误导、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等方面。

            

银保监会党委正式成立后,在2018年5月份就召开了深化整治银行业和保险业市场乱象的工作推进会议。

            

一是要求全面自查,不留死角。部署所有保险机构针对市场乱象整治重点,自查本机构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真整改,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聚焦重点,扎实开展监管检查。监管部门聚焦重点机构、重点业务、重点风险和重点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检查。2018年,监管部门对保险机构开展检查1466次,累计投入力量9793人次。今年各级监管部门继续对保险业的突出风险和问题,目前正在陆续进场开展检查,检查的内容主要覆盖公司治理、偿付能力、资金运用、车险、农险、短期健康险等方面。

            

三是依法依规严格惩处,保持高压态势。特别是落实双罚制,加强对高管人员的处罚,综合采取了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吊销业务许可证、撤销任职资格、禁止进入保险业等多种处罚措施,切实提高违法违规成本,使得机构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愿违规。

            

通过持续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保险市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纠正。

            

一是有力震慑了不法主体。今年1-5月,处罚了保险机构277家次,对机构罚款4400多万元,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15家次,吊销业务许可证2家次。处罚责任人员416人次,对个人罚款将近1600万元,撤销任职资格18人次。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今年1-5月,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总额2500万亿元;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29万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增信服务。目前,保险业开展的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11.29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0-15个百分点;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债券、股票、股权等已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8.8万亿元。

            

三是保险资金投资更加理性。保险机构风险合规意识明显增强,投资更加审慎理性,前几年个别机构非理性举牌、境外激进收购等行为得到明显遏制,保险资金运用总体平稳。

            

四是制度短板得到有效弥补。2018年以来,修订出台规章和规范性文件20多项。部分制度滞后、缺位、交叉重叠和相互冲突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司治理、资金运用、产品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能力自身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下一步,银保监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巩固前期整治成果,防止乱象反弹回潮,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想问一下大家比较关注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今年以来,在这方面出台了哪些新的措施,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谢谢。

      

周亮:

谢谢记者的提问,刚才记者的提问恰恰是银保监会当前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的时候特别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我们银保监会认为这是一篇大文章,要把它做好非常不容易,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是坚定地推进,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一,积极构建了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商业性、开发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比如说发挥大型银行的头雁效应,通过改进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科技赋能,大幅度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股份制银行要实现差异化经营,做出自己的特色,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再有是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这些小一点的机构恰恰要立足于当地,服务好小微、“三农”。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据,银行保险机构的乡镇机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95%。

            

第二,加强了金融的有效供给,不断优化融资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金融领域的体现就是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多层次的问题,为了配合这种需求,我们如何提供有效供给是一大难题。当前,银行业从信贷的余额上来讲已经达到了150万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增速也是不低的,但是在结构问题上,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下一步,我们还要坚持有扶有控,努力精准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逐步压缩退出“僵尸企业”,把无效、低效占用的信贷资源腾出来,支持我们需要发展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行业贷款今年上半年新增达到了1.32万亿元,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贷款增速均保持在15%以上。另外,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的余额已经超过了10万亿元。下一步,我们还会下大力气调整融资结构,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是直接融资太少,间接融资占比较高,在扩大直接融资方面,我们增加了对民营企业债券的投资,拓宽了保险资金、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为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

           

第三,要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来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措并举,破解金融服务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比如在信贷流程方面,银行保险机构也加大了创新,银行加大了续贷产品的开发力度,努力提高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周期相匹配,特别是注重提高中长期贷款尤其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所占比重。在业务模式方面,我们针对科创企业等轻资产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动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股权和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另外最近我们还准备着力发展供应链融资,在技术运用方面,我们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提升我们的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时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不少银行现在已经做到了足不出户、秒申秒贷,有效满足了企业的一些“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银行保险机构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银保监会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因为这项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谢谢记者的提问。

           

中新社记者:

我们知道公司治理是银行保险机构防风险、稳发展的“牛鼻子”,很多机构出现重大风险,公司治理没有做好是重要的原因,安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请问,目前对于安邦的处置工作进展如何?谢谢。

       

梁涛:

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前一段时间,金融领域发生了一些案件,反映出部分经营机构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股权关系不透明、不规范,比如说股权代持的问题;还有关联交易管理粗放,存在着利益输送问题;发展战略盲目追求粗放扩张,内部管控与发展速度不相匹配。你刚才提到的安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机构股权管理是比较混乱的,治理机制也是失效的,“三会一层”形同虚设,风险不断积聚。

            

银保监会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的工作,去年3月底银保监会成立开始,4月份就召开了中小银行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座谈会,对健全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公司治理机制、组织调研和部署工作。“三定方案”出台以后,专门设立了公司治理监管部,统筹银行和保险业的公司治理监管工作。我们通过补齐制度短板,加强检查评估,并强化问责,持续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提升公司治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在监管实践中,我们分类施策,对不同的机构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监管。比如说,对国有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重点推进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在将党建写入公司章程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国有银行保险机构公司章程跟党委的议事决策规则有效衔接,完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内容、规则和程序。对于中小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重点开展股东股权和管理交易乱象的整治,严厉打击股东股权违规行为和通过非法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

            

下一步,银保监会将以提升银行业和保险业机构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为核心,持续加强公司治理监管。一是进一步弥补公司治理监管制度的短板,完善银行保险业公司治理的监管制度体系,在公司治理的机制、股权管理、交易管理方面补齐制度短板。二是开展银行保险业机构公司治理的评价,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三是推动公司治理监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升公司治理监管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化水平。

            

你刚才提到安邦的风险处置问题,我在这里也跟大家作一个介绍。2018年2月23日,银保监会依法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接管以来,银保监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监管措施。

            

第一,保稳定。主要加强一线管控,通过综合施策,全力确保现金流安全,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瘦身。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我们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通过公开挂牌等形式,坚决处置出清与保险主业协同性不强的海外资产,还有非核心的金融牌照,目前已经有超过1万亿的各类资产已经或正在剥离,公司资产规模有了明显下降。

            

第三,纠偏。纠正错误的发展方式,原来安邦主要是发行了一些中短期理财型产品,现在我们通过采取措施,持续降低中短期理财性产品的规模和占比,到今年年底,预计占比不会超过15%,推动公司全面回归保险主业。

            

第四,推动重组。稳步推动引战重组,推动公司逐步实现正常经营。

            

总的来看,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安邦集团的风险处置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风险得到了初步控制,没有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公司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快推进资产处置、业务转型、拆分重组等各项工作,稳妥有序处置安邦集团的风险,打赢安邦集团风险处置的攻坚战。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上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有关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制造业信贷投放的情况,我想问的是此前银保监会在这两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促进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谢谢。

            


杨丽平:

谢谢记者朋友。正如你刚才所说的,近日国务院召开了常务会议,对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和加大制造业信贷投放作了部署。就扩大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引导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要单列信贷计划,要提高对不良的容忍度,还有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也同时明确提出,今年大型银行在制造业的全部贷款、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的余额要明显高于上年。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定下来的金融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增强制造业信贷投放能力方面所做的部署。

            

因为这两个区别挺大,所以我分成两部分作简单介绍。首先,介绍一下知识产权。在扩大知识产权融资方面,近年来银保监会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013年银监会和知识产权局和原工商总局、版权局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关于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2014、2017年又在不同场合提出了进一步的工作要求。同时,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不管是全国性银行还是地方商业银行都在机构设置上做了相关的制度安排。从现在统计的数字来看,设立的科技支行和科技特色支行,还有聚焦服务于创新企业、科技型企业的专营机构,现在一共有733家。其他的银行金融机构网点也继续做好科技型企业的服务。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这里有几个数字跟大家交流一下。

            

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户数6448户,听起来不多,但是比2018年增加了1200余户,贷款余额比2018年初增长了98%,所以在户数上和贷款余额上都有比较好的增长。2018年新增的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的质押融资登记金额也同比增长了12%,新增著作权质押担保主债务登记的金额也有80亿。银行在做好知识产权质押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目前知识产权的质押融资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权力价值评估难度比较大,从海量的知识产权当中梳理出真正有独立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有很强的专业性;第二方面是多数的知识产权脱离原企业后,效用在下降,处置也缺少成熟市场;第三方面,权利登记查询现在还不够便捷。

            

下一步,我们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完善业务制度,强化目标导向。今年我们会要求银行在信贷计划当中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单列信贷计划,专项考核激励,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力度。二是拓宽质物的范围,开发专门产品。鼓励商业银行研究知识产权打包组合质押的模式。比如把几个知识产权组合在一起,或者打包组合当中有知识产权的模式,努力促使更多小微企业实现知识产权质押首贷。三是提升专业能力,提高风险容忍度。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资产评估能力建设,探索质物处置的有效途径,提高容忍度。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不良率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三个点以内的,可以不作为监管考核和银行考核的扣分因素。四是增进相关部门协同。

            

第二,加大制造业的信贷投放。近年来,银行和保险业在不断提升服务制造业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跟记者朋友交流几个数字。一是多渠道支持制造业的融资。今年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的贷款是17.53万亿元,在贷款分类当中它仍然是第一大贷款行业。除了信贷之外,保险机构也为制造业提供了融资余额,大概是2.59万亿。银行保险机构成立了一些投资基金,比如出资成立了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金等等。二是贷款结构优化,这个还是非常明显的。一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占比是25.21%,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制造业信用贷款占比是31.07%,同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所有贷款当中,这个结构还是比较突出的,中长期和信用贷款都有所增长。三是对制造业重点领域支持加大力度。大型银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造业贷款、技改贷款等等都是高于制造业贷款的整体水平,在制造业贷款当中,这些方面高于整体的平均水平。当然,目前制造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跟企业的需求还不够契合,企业需求很大,但是银行在支持制造业方面还做的不够。对制造业的新业态、新市场、新技术的服务能力还不强,另外,对先进制造业把握不准,有些信息渠道还不畅通,所以影响了金融服务的精准度。此外,服务制造业当中也还存在着自己的风险管控,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下一步,我们一是强化监管引领,明确服务目标。要求银行制定制造业年度服务目标,主要强化对卡脖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些重点领域的支持,这是重中之重。实现制造业贷款的余额明显高于上年。二是增强服务制造业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就是敢贷、愿贷,主要是完善绩效考核、尽职免责机制。三是提升服务制造业的专业能力,督导大型银行优化贷款的期限,和制造业企业生产研发周期的匹配,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投放。能做信用放款的就坚持审核第一还款来源,做信用放款。四是精准帮扶,督导银行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对于符合转型升级的,在经营当中出现了一些暂时的困难,要求银行对这些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要进行差异化分类,进行精准帮扶。主要是一企一策,当然如果它本身已经是“僵尸企业”了,是坚决出清。五是银保监会设立了一个对大型商业银行制造业融资的专项统计监测,按月监测、按季分析。除此之外,今年三季度(七、八、九月份),和有关部门会开展联合专项检查,在专项检查当中安排对一些制造业企业进行暗访,了解银行对制造业的服务情况,了解存在哪些问题,总而言之,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努力完成国务院交给我们的任务。

           

经济日报社记者:

眼下市场非常关注接管包商银行以后带来的影响,请问中小银行现在经营是否稳定,中小银行与非银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是什么样的情况?谢谢。

    

周亮:

包商银行自接管以来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曾经一度有个别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出现了短期流动性的困难。但是现在我可以给大家报告一下,在监管部门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包商银行的各项业务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而市场上个别中小金融机构的短期流动性困难,在我们采取了果断措施以后,风险已经得到化解,现在市场是非常平稳的。中小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要深化供给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强和支持的重点就是要发展这一类中小金融机构。所以这方面既是我们发展的重点,也是我们重点支持的对象。另外,它也是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对金融需求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整体运行是平稳的,发展态势也是良好的。

            

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使这些中小金融机构回归本源、下沉服务,更多的聚焦当地、聚焦自己的社区,服务好小微、“三农”,明晰它的市场定位,强化内部管控、公司治理等,这样才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下一步我们还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尽我们所能,加强监管引领,服务好、监管好这些中小金融机构,为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的支持。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电台记者:

请问,中美贸易谈判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否会左右中国对境外金融机构入华的立场和审批节奏?目前在银行保险行业推进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决心是怎样的?另外,外资机构对在岸业务的开展是如何反馈的?谢谢。

         

肖远企:

非常感谢记者刚才提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银保监会目前非常关注的,我们也在采取相应的措施。银行保险对外开放整体上是不受外部因素左右,主要还是根据银行保险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防控风险和对外开放整体的需要。我们长期认为,一个开放的、活跃度高的金融市场是有利于防控风险,有利于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结构,也有利于提高整个金融市场效率。

            

周亮副主席刚才也介绍了,去年4月份,我们推出了15项开放措施,今年5月份,又推出了12项开放措施,今后我们还将根据需要,陆续推出更多的开放措施。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尤其欢迎那些有专业专长,在细分市场有特殊产品和管理经验的外资机构进来。比如说,在不良资产处置、财富管理、商业保理和健康养老保险领域,非常欢迎境外的金融机构,到我们这儿来开展业务。同时,我们也欢迎境外的金融机构等参与银行保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重组,特别是中小机构的改革重组,也包括可以采取一些法治化、市场化的收购、兼并、合并的方式。

            

你提到在岸的金融业务,我们的开放既是有新的进来,同时已经在中国境内营业的外资保险和银行,还有其他的金融机构,他们会一样的享受开放的好处。比如去年我们推出开放新措施以后,外资银行在市场的深度方面大大的拓展,比如他们同业业务和零售业务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既有利于现有在华经营的外资机构,也有利于新进机构与中资机构一起相互借鉴学习,共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活跃度,提高金融市场整体效率。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近期的保险资金投资金融市场情况是怎样的?另外,提高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的进展情况如何?谢谢。

     

梁涛:

在前面我已经说过了,经过近两年的治乱象,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合规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乱象得到有效治理,保险资金运用总体平稳。截止到今年5月份,保险资产总规模是19.07万亿元,资金运用余额是17.02万亿元,其中固定收益类资产是11.36万亿元,占比66.73%,权益类资产3.85万亿元,占比22.64%,流动性资产0.9万亿元,占比5.28%,其他投资是0.91万亿元,占比5.35%。经过几年市场变化,大家对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在稳定金融市场作用方面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一致。


为了更好发挥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作用,最近一段时间银保监会采取了以下政策措施:一是支持保险资金投资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通过新股配筹、战略增发和场内交易等方式参与科创板股票投资,进一步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发展。二是鼓励保险公司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我们正在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参与稳定和支持资本市场发展。三是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的流动性风险,并且在产品投资范围和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目前专项产品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160亿元。

            

你刚才提到的关于提高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的事情,我们现在正在积极研究。目前,从我以上介绍的数字来看,保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总体规模占我国A股市值的3.1%,这是继公募基金之后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监管比例上限是30%,行业实际用的是22.64%,跟监管的比例上限相比还有7.36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还有一定的政策空间。下一步,我们考虑在审慎的监管原则下,赋予保险公司更多的投资自主权,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比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按照分类监管的原则,对不同的公司实行差异性监管。谢谢大家。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请问下一步如何打造贯通粤港澳的金融脉络?谢谢。

           

肖远企:

谢谢记者提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银保监会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研究,因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战略,监管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全力以赴大力推进金融行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的发展。我想今后可以有多种方式:

            

一是在推进大湾区金融机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形式让大湾区的金融机构在设立方面更加便利,而且鼓励有专业专长、适合大湾区特点的金融机构来这里发展。特别是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许多类似的金融机构,在大湾区的环境大有可为。

            

二是通过产品和业务的合作,现在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合作,今后是把产品和业务合作的范围进一步拓宽,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比如我们需要的银团贷款、金融科技领域,大湾区大有作为,因为大湾区的产业特点对金融消费者、投资者都比较适合,在这些领域推动大湾区各类型的金融机构,在这里推出新的产品和不同的业务,来满足大湾区不同的金融需求。

            

三是加强监管合作。特别是在监管制度建设方面,要跟香港、澳门的监管部门有不同形式的沟通。比如昨天香港证监会主席、总裁就来银保监会拜会郭主席,对这个方面也进行了沟通,我们觉得非常有成效,今后在法规制度方面、市场准入方面、日常监管的方式方法方面要进行深度的合作,为大湾区金融业的发展和融合来创造条件。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记者:

我的问题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近期银保监会在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方面都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取得了哪些积极的成效和进展?谢谢。


杨丽平:

谢谢记者朋友。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银保监会近年来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要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我先给记者朋友们报几个数字,然后再就您关心的问题做一点扩展。成效有几个方面:

            

第一,信贷增量扩面。在民营企业方面,今年以来,我们建立了一个民营企业的统计数据体系,我现在可以给大家报一下。5月末,对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是4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5.8%,前五个月新发放的民营企业贷款占新发放的公司类贷款51.48%,这是我们今年新建的一个统计数据体系。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方面余额是10.2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9.55%,比各项贷款增速高了3.61个百分点;另外,从户数的情况来看,有贷款余额户数是1928万户,较年初增加了205万户。

            

第二,降低融资成本。刚才周亮副主席已经汇报了,我简单汇报几个数字,民营企业贷款方面,前5个月民营企业的平均贷款利率是5.98%,较2018年全年平均贷款利率下降0.92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平均利率6.89%,较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五家大型银行的平均利率是4.79%,下降了0.65个百分点。我们还对银行发放信用贷款、减费让利做了一个统计,如果把信用放款和减费让利这两块加起来,银行通过承担或减免信贷相关费用,降低了小微企业其他融资成本0.54个百分点,这三部分加在一起,才是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的下降。

            

第三,完善“敢贷愿贷”机制。今年上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指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管是全国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地方银行,把敢贷、愿贷的机制建立健全起来。另外,我们今年上半年在布置现场检查当中,有一个检查的重点就是机制建设情况。

            

第四,提升“能贷会贷”能力。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一是推广一些大中型银行,还有互联网银行做“小微快贷”等成功经验。比如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现在已累计为78万户提供超过1万亿元的贷款支持,他的“小微快贷”基本都是线上的。另外,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在浙江台州召开了一个经验现场交流会,推广台州银行业立足于当地服务小微企业的经验。记者朋友们很熟悉,在台州有三家城商行,规模都不大,但是做得非常好。近年来,台州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约25万家,这3家银行户均贷款只有27.7万元,非常低,100万元以下的贷款户数占到了96.4%,专注做小微贷款。同时不良率控制得也很好,只有1.38%。

            

另外,我再就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补充一点其他信息。我最近看到记者朋友和业内的朋友们很关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有朋友在问,说大型银行在做小微金融的时候发力比较猛,对中小型银行,他的客户产生了一种掐尖效应或者是挤出效应,问怎么看这个问题,我想借这个机会作一个回应。确实,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大型银行积极发挥头雁作用,小微企业贷款速度确实明显增加,给大家一个数字,到今年5月末,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了23.7%,绝对数大家没有感觉,但是较年初增长了23.7%,大家可能觉得增长速度还是蛮快的。是否对中小银行的客户产生了“掐尖”的现象,有没有挤出效应?我的看法是,首先,小微金融市场目前空间比较大,也给大家一个数字,对比税务总局统计的有纳税申报企业法人数,和普惠型小微企业法人和企业主的贷款户数,对有纳税申报的企业的贷款覆盖率是26%,这实际上就是正常经营的企业的户数和取得贷款的户数做一个对比,仅有26%的企业获得了贷款,也就是说市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大型银行目前在做的小微贷款客户,包括刚才介绍的建行小微快贷客户,主要还是本行自己的客户,是本行的结算客户、存款客户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业务客户,可能贷款方面确实以前做的不多或者是没有贷款,但是他现在基于自己本行数据再整合外部数据,先立足于在本行有业务的客户进行筛选。

            

第三,中小地方性法人银行在整个小微企业贷款当中还是主力军,这些地方法人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总量占到整个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的55%,所以还是中小银行起到了主力军作用,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和优势。这次在台州开现场会,我们请了15家银行发言,除了台州3家本地的法人银行之外还有其他做得比较好的中小银行,我们找了82家银行去参加会议,都是找的中小银行,主要是要推广台州银行业可挖掘、可复制的经验。台州银行业提出只做自己看得懂的、做得好的小微业务。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地方法人银行也多次提要利用地缘、亲缘、人缘的优势,实际上这些中小银行线下网点的优势还是非常突出的,大银行现在做小微比较快的发展很多都是利用线上,他自己的数据和其他数据结合,从他自己的客户当中发掘贷款客户,线上通过大数据发掘之后,再发放贷款。而中小银行立足于自己的亲缘、地缘,走街串户,挖掘客户资源,多数的客户切入点是从传统网点切入。

            

还有一个例子,网商银行,是通过智能风控体系和数据画像,他是线上的,批量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累计为1700多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了3万亿元贷款,目前网商银行户均贷款只有2.6万元。所以实际上你们能看出来,在客户群体方面、做业务方面还是有一些差异化定位。比如网商银行80%以上的客户都是处于初创成长期的小微经营者,是大银行难以触达的长尾客户群体。

            

第四,适度竞争也可以更好帮助银行改善服务。不可否认,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小微企业的客户上肯定会有一些重叠。但是通过大行发挥鲶鱼效应,能够带动市场的活跃程度,也可以促进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下沉,把小微企业市场服务的蛋糕做大。我们还有一家地方的城商行,把自己的服务对象从它过去的一个省级公司下沉到600家小微化肥分销商,进行了客户下沉,为向这家公司购买化肥的企业提供10万到100万的贷款。作为银保监会,下一步我们也会继续指导大中小银行都发挥好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差异化服务格局。这是借记者朋友的提问,插入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

            

第二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大型银行现在放的贷款利率,刚才介绍了百分之四点多的贷款利率是否商业可持续,上次发布会有记者朋友也问了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也作一个回应。今年前5个月,确实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是4.79%,较去年全年平均水平又下降了0.65个百分点,所以大家很担心是不是利率太低了,今后不可持续。从这几个角度我跟记者朋友们作一个交流。

            

首先从定位来看,大型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定位就是保本微利,各行通过加强成本核算、改进风控,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将小微金融服务定位于保本微利。第二是国家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了优惠政策,比如人民银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财税部门也有相关的政策,我们都要求反映在小微企业贷款定价当中。第三是大型银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也能更准确地识别风险,降低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自身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最后,我们也注意到,在监管实践中也有极个别的案例,个别银行将低利率资金贷给企业之后,相关的资金被用于套利了,买了理财产品,对此我们也要求各行加强贷款的流向管理,让低成本资金不被挪用,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推动小微企业相关的服务工作,包括制定评价体系,开展企业端的暗访,今年七八九月份我们要开展企业端的暗访,推广台州经验,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有报道称,中国的银行对于一些国有企业长期存在降低抵押担保等一些放贷标准,还有就是有变相提供贷款补贴的问题,请问银保监会对此有何评价?

           

肖远企:

感谢你的问题。我们也注意到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我们认为中国的银行对国有企业进行一些违反贷款标准的补贴,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现在纯粹的国有企业或者国有银行基本已不存在,百分之百都是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或者是银行是基本没有的,因为国有企业大都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有的已经进行了上市,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国有银行也进行了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上市,股份制银行既有国有、也有民营、也有外资。据我了解,现在没有哪一家银行是根据所有制来定的,他们内部的贷款标准不是按照所有制来定的,是按照客户的风险评级水平来决定是不是发放贷款,贷款的定价是多少。如果说银行要对其进行补贴的话,在内部的审贷管理流程上也是过不去的,因为银行现在都有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下面有不同的委员会,董事会的董事又涉及到股东董事、独立董事、执行董事,大部分都是股权董事和独立董事,在年底分红和董事会上,代表股东的董事,是不可能损害他们的利益来允许你对某一类企业进行补贴贷款,这不可能,因为这样会降低银行的利润,这就意味着股东分红的比例会降低,我没有看到哪个股东说可以不要这个利润,让给其他企业,减少自己的分红。不能说他锱铢必较,但是在分红问题上也是分角必争。

            

对银行的员工来讲,他一定是按照开户对象的风险水平来发放贷款,按照风险标准进行分类,如果说贷款出现风险的话,他一方面要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会损害银行的利润,银行的利润也是跟他们的收入和激励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因为给国有企业进行补贴、让渡利润,都会损害股东的分红和收入,也会降低银行内部员工的收入,这是不可能的。谢谢你的提问!


内容节选自国新办网站《国新办就坚决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图文实录。